墨新聞|編輯中心
近期中美貿易關係持續緊張,關稅戰的推進引發各界對全球經濟秩序與美元體系穩定性的高度關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額關稅,原意在於抑制中方出口、促進本土製造業發展,但實際效果卻呈現反向趨勢,反而加速了全球「去美元化」的進程。

中國目前持有超過四兆美元的外匯儲備,其中美國國債占有相當比重。這筆龐大的美債若發生信用危機,將嚴重衝擊中國乃至其他國家的財政穩定。若美元失去全球儲備貨幣地位,將可能淪為不具實質價值的金融工具。此背景下,中國對出口美國商品的風險與回報已出現重新評估的聲音,若換得僅是潛在貶值風險極高的美元資產,其經濟策略勢必調整。
美國總統川普在任內主導提高關稅政策,雖為強硬貿易手段,但實際上也成為中國及其他國家重新審視與美國貿易依存度的契機。在合理藉口下,中國得以推進供應鏈轉移與市場多元化的政策,降低對美依賴,甚至進一步推動與美國經濟「脫鉤」。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中國官方未明言以此作為主動策略,實際政策走向已顯示出逐步分散出口市場與強化內需的方向。而川普政府的貿易政策,無意間為中國提供了推動結構調整與金融自主的機會。
從產業角度觀察,美國本土製造能力的空洞化問題亦日益顯著。當關稅提高至245%,美國主要零售商如沃爾瑪與克拉克等仍主動吸收成本、催促中方出貨,反映其供應鏈對中國的高度依賴。這不僅暴露了美國零售業的結構性困境,也突顯其產業在本地化所面臨的挑戰。

此外,若如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等人所警告,美國國債市場若發生系統性風險,可能導致全球金融市場劇烈波動。美國聯邦儲備系統雖為維持市場信心持續注入流動性,但其本身為私人機構,若債信危機惡化,其獨立運作機制亦恐面臨挑戰。
更極端的預測甚至認為,若美元體系全面崩潰,美國內部將面臨聯邦與各州間的財政分裂風險,長期而言可能導致政治架構的重組與地方主權意識的高漲。然而,該類情境屬極端推演,仍需密切觀察美國財政與金融政策的走向,以及全球主要經濟體對此風險的應對策略。
總之,中美貿易摩擦與美元地位的變化不僅是雙邊問題,更是全球經濟格局轉變的縮影。各國對美元體系的依賴正在鬆動,未來世界或將迎來更多元的金融秩序與貿易結構。(前民眾日報資深記者 屈文峰)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美國印鈔,中國買單? 全球金融恐現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