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某位平常沉穩的同事,一上駕駛座卻橫衝直撞;又或是某位強勢的主管,開起車來反倒綽綽有餘、四平八穩。為何一握方向盤,人就判若兩人?原來,開車,是最容易讓人「暴露本性」的行為場域。
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其著作《從習慣洞察人心》(時報出版)中提到:「人在開車時處於『無意識狀態』,一切反應都來自被制約的習慣動作,因此最真實的個性、情緒與價值觀,往往會在不自覺中流露出來。」
透過開車習慣觀察一個人,不僅能看出他的控制感、情緒調節、對風險的態度,甚至能連結到潛意識中深藏的焦慮與信念。下次搭朋友的便車,不妨留心他怎麼握方向盤、怎麼超車、怎麼罵人,也許你會看見,過去從未注意到的那一面。
「路怒族」的背後:不是火氣大,是壓力太滿
你在新聞影片中一定見過:有人只是被按了一下喇叭,竟然攔車怒罵、甚至砸車洩憤。這類情緒一觸即發、動輒爆走的駕駛人,被稱為「路怒族」。
林萃芬指出,這類人可能把車視為自己的私有領域,當感受到「領土被侵犯」時,就會以激烈方式反應。有些則是生活中長期積壓情緒,忍受力下降,脾氣變得比平常容易爆發,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爆他們的不滿。
「路怒族」之所以一點小事就爆怒,不是單純脾氣壞,而是他們早已積壓過多情緒,導致整體忍受力下降,小事就能引爆情緒。甚至有研究發現,氣溫越高、濕度越重,暴力傾向越高——也難怪夏日路怒事件特別多見。而若駕駛者正好處於躁鬱症的躁期,更容易失控而不自覺,成為馬路上的隱性風險。

一開車就變臉?咒罵,是不安的出口
有些人平常文質彬彬,車窗一關、油門一踩,三字經就脫口而出——等紅燈罵、找不到停車位也罵。為什麼一進車內就成了「情緒炸彈」?
林萃芬分析,這是焦慮、壓力與挫折感的無意識洩露。人在開車時無法控制環境,又受限於封閉空間與時間壓力,容易把無處釋放的情緒轉為辱罵、怨言。研究也指出,噪音是引發侵略行為的高危因素之一,音量太大也可能成為壓力導火線。
一秒切換人格?車內的高談闊論,是補償心理作祟
有一類駕駛,一開車就變身政論家,對政府、交通、社會亂象無所不談,聲音洪亮如主持節目。他們常藉由駕駛過程中「獨佔話語權」的優勢,發洩日常生活中被壓抑的發聲需求。
若這類人本身又對社會不公或現實挫折感受強烈,就容易在駕駛過程中口若懸河、情緒過載。他們在車內所說的不只是對世界的批判,更是一種對自我價值感的補償性宣洩。
「這一定是女的!」性別歧視藏不住
某些駕駛一看到倒車緩慢,立刻下判斷:「這一定是女人開的!」林萃芬指出,這類性別刻板印象其實源於深層偏見,當駕駛行為被過度簡化為性別表現,就可能演變成駕駛歧視。
在這些人眼中,女性似乎「不該上路」,最好待在家。這樣的話語與態度,不只暴露了個人價值觀,也在無形中構成對性別平權的阻礙。
緊急煞車、頻繁變線:急躁的人連路都不肯等
開車動不動急煞、橫衝直撞、猛變車道的人,不見得是開快車技術差,而可能是情緒不穩、衝動控制能力較弱。他們常因為想「搶時間」「求效率」而違規,反而讓旅程更慢、更危險。
林萃芬指出,這類駕駛通常生活中也較缺乏耐性,容易被小事激怒,也不擅長處理突發狀況。
飆車不為快感,而是逃離壓抑
有些人開車像飛,路是他的釋放空間。這類追求速度的人,往往在日常生活中習慣壓抑情緒,不擅拒絕,面對討厭的人與事,也只能強顏歡笑。他們藉由飆車來尋找自由感,讓壓抑的情緒有出口。
林萃芬指出,這是一種「失衡補償」的行為模式。當他們面對表裡不一的內在衝突時,會透過冒險或極端行為來平衡內外的張力。
烏龜型駕駛:慢,不代表無能
有些人開車像慢動作播放,不是因為技術差,而是天性謹慎、重視安全。這類人處世態度通常也偏保守,寧可慢一步,也不要出事。
他們在人際關係中傾向穩紮穩打、不急不躁,即便看起來不夠有效率,卻是長期值得信賴的夥伴。
愛車勝過一切?這不是潔癖,是情感投射
對某些人來說,車不只是代步工具,而是自我延伸。他們會為車打蠟、上蠟、訂定搭車規矩,不讓人在車內吃東西、不讓腳踩錯位置。
林萃芬指出,這是一種物化依附關係。車成為他們可掌控的世界,也成為他們表達控制、潔癖、甚至自尊的載體。
走錯路也不回頭?因為不能輸
有些人走錯路不願掉頭,即使明知錯了也堅持開下去。他們的核心心理是「我不能輸」,承認錯誤會讓他們感到自尊受損。
這種人在人際互動中也常不接受建議、拒絕被糾正,他們不是不懂自己錯了,而是不願承認,因為那會讓他們感覺自己整個人都被否定了。
車內的喃喃自語,在自己的世界裡,說給自己聽
長期獨自開車的人,有時會養成自言自語的習慣,甚至旁若無人地講話、唱歌、練聲音。這種行為可能反映孤獨感,也可能是一種自戀性格的展現。
林萃芬表示,這類人通常情感內傾,喜歡沉浸於自我世界。音樂對他們而言是心理慰藉,也是與外界隔絕的屏障。
只走走過的路,是一種對未知的恐懼
有些人只開熟悉的路線,對新路徑敬而遠之,哪怕有導航、有朋友帶路,他們還是選擇繞遠路,也不願嘗試。
這反映了人格中的保守性與對變動的不安。他們在人生決策上也往往傾向維持現狀,缺乏探索動力。
沒方向感?但記得你們的紀念日
方向感不佳的人,未必是大腦辨位差。林萃芬指出,他們可能空間感弱,但對情感與事件的記憶特別深刻。譬如地圖記不住,卻能記得訂情紀念日、初次見面的對話。
這是一種情感導向型思維,擅長感受與連結,卻對空間與結構較不敏感。
開門拉椅子,風度在車內也延續
有些人一進車內依然維持體貼:為人開門、遇突發狀況時用手擋住乘客。這些微舉動,透露他們不只是表面紳士,而是真正在意別人的安全與感受。
林萃芬指出,這類人擁有高共感與自我角色認知,常在人際中扮演保護者角色。
畫路線圖的人,連人生也有SOP
這類人出門前必先規劃路線、備妥地圖、時間、停車場資訊。他們是「有計畫型人格」,不喜歡意外與混亂,凡事要有條理、有步驟。
林萃芬表示,這種人做事穩健、有遠見,往往能在長期規劃中發揮優勢,但對於突發事件的耐受力較低。
法規在他眼裡只是參考值
有些人習慣違規:闖紅燈、違停、亂鑽巷。他們對規則的容忍度低,喜歡挑戰邊界,講求效率,少了同理。
這類人性格中帶有叛逆與機會主義傾向,做事風格短線快速、不喜循規蹈矩。
法規遵守者,穩定但缺乏浪漫
與前者相對,奉公守法的人一板一眼、嚴守交通規則,生活中也井井有條。但相對地,他們不擅驚喜、不講情調。
林萃芬指出,這類人是理性與責任感的代表,但若另一半期待情緒交流與生活情趣,可能會感到單調。
看他怎麼停車,就知道他重視什麼
停車方式,其實就是價值觀的投影。有人堅持不花錢停車,寧願違規、停紅線,甚至造成交通堵塞,只為了節省幾十元,結果反而被開罰單得不償失。
也有人一味追求便宜停車場,不管多遠、不管時間多趕,甚至讓同行者為此受累。林萃芬舉例,有位朋友曾經抱怨追求者邀她出遊,為了省停車費,讓她穿著高跟鞋走了一段山路,結果腳痛得不行,原本愉快的行程因此破局,兩人的關係也就此止步。
從選擇停車地點的取捨中,可以看出一個人是重視效率、體貼他人,還是只關心省錢與自身便利。
開車是日常,也是潛意識的劇場
從加速、變道、罵人、選路線,到停車地點與車內氣氛,每一個舉動都是潛意識的投射。林萃芬提醒:「駕駛是一場心理測驗,不用出題也不需作答,行為本身就是答案。」下次搭便車或自己上路前,不妨多觀察、多覺察,也許你會重新認識你身邊的某個人,甚至,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