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
累計六例肺臟移植成功,術後出院率達84%;從呼吸衰竭走向新生,團隊跨科聯手邁向長期發展。
記者/游宏琦 高雄採訪報導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於2025年8月20日舉辦「肺臟移植成果記者會」,展示本院團隊自啟動肺臟移植以來,所累積的成果與病人重生故事。此次記者會特別邀請多位接受肺臟移植的病友出席,現身分享從等待移植到康復的感人歷程,也代表南台灣肺臟移植醫療正式邁入穩定發展階段。

肺臟移植,是末期肺病病人通往重生的最後一道門檻,也是醫療領域中最艱鉅的挑戰之一。手術需要頂尖醫療團隊、嚴密術前評估與長期術後照護,加上器官來源稀缺,等待時間往往以月甚至年計。過去南台灣缺乏完整的肺臟移植資源,病人與家屬不得不拖著沉重病體與焦慮心情,長途奔波北上求醫。對氣息早已微弱的病人而言,每一次移動,都是對生命力的消耗;每一次等待,都是與時間的賽跑。這樣的資源落差,曾讓許多家庭在希望與遺憾之間徘徊。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成功建立南台灣首屈一指的肺臟移植團隊,打破地域限制,讓重生的希望,不必再遠行。高雄長庚肺臟移植團隊林孟志院長表示:高雄長庚肺臟移植團隊成立至今已完成6例肺臟移植手術,從病人評估、等待、手術到加護與復健照護,由胸腔外科、胸腔內科、心胸加護團隊、復健與呼吸治療等多團隊攜手完成,展現高效整合的醫療量能。除縮短病人等待手術的時間,更提升術後生活品質,術後出院率達84%,為南部少數持續進行此項高難度手術的醫學中心。

「肺臟移植不是北部專利,高雄也能救命。」高雄長庚肺臟移植團隊羅乾鳴主任分享,一位病人張女士因服用來路不明的減肥菜導致肺部嚴重纖維化,在等待後獲得肺臟捐贈並成功移植,手術後逐步重拾生活自理能力,目前已回復正常生活不需呼吸器,也能和家屬到附近公園活動。另一位病人張女士則歷經長時間器官等待,家屬與醫護人員的堅持,見證了生命轉折的奇蹟,不再需要依賴呼吸器維生。

高雄長庚副院長林志哲表示:透過紮實的臨床經驗與林口、台北長庚團隊密切合作,已成功建立南北聯手模式。未來將持續朝向建置南台灣肺臟移植中心邁進,強化術前準備、術後照護與長期追蹤等環節,提升整體成效。
記者會中2位病友分享自己重獲呼吸的旅程,並向無私奉獻器官的捐贈者家庭致上最高敬意。高雄長庚希望藉此呼籲社會大眾重視器官捐贈的重要性,並強調肺臟移植在南部也有值得信賴的醫療團隊。

台灣器官移植現況與衛福部態度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自2015年至2024年間,累積逾 11,000人接受器官移植,其中腎臟、肝臟、心臟與肺臟手術成果與國際先進水準並駕齊驅。然而,仍有 超過1萬名病人正在等待器官移植,以腎臟(約占78%)需求最為龐大,其次為眼角膜、肝臟與肺臟。等待時間往往需以月甚至年計,許多病人來不及等到合適器官便失去生命。
為改善器官來源不足的困境,衛福部近年推動多項措施:
- 健保IC卡器官捐贈註記制度,讓醫療人員能即時確認病人意願,並尊重自主選擇。
- 互惠機制,若生前簽署器官捐贈意願,親屬日後若需器官移植,可獲得優先考量。
- 心臟停止死亡後捐贈(DCD)制度,除腦死捐贈外,擴展合法器官來源。
- 跨院聯手合作,促進南北醫學中心間的資源整合,縮短病人等待時間。
衛福部也持續呼籲民眾,應主動與家人討論器官捐贈意願,將生命最後的愛與祝福,化為延續他人生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