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
全台首座由地方政府主導開發,並採用虹吸式水輪機組的「食水嵙溪排水小水力發電廠」,第一期工程已於去年7月正式啟用,為台中市推動再生能源與水資源活化再添新力。經濟部水利署第一河川分署副分署長吳瑞祥今(15)日率同仁參訪,與市府水利局團隊深入交流開發經驗與後續營運機制,展現中央與地方攜手合作推動綠能的決心與成果。

水利局長范世億表示,台中市政府自109年起針對市管區域排水展開潛能評估,110年推動「台中市小水力發電開發計畫」,並與民間企業豐澕能環、捷博科技合作,落實公私協力開發綠能。食水嵙溪發電廠為該計畫首座成果,年發電量可達百萬度,由台達能源購買綠電及再生能源憑證,為推動地方能源轉型與永續發展的重要案例。

水利局指出,台灣河川多為地勢陡峭、流速湍急,發展水力發電具高度挑戰性。食水嵙溪發電廠採用具高適應性的虹吸式水輪機組,搭配半屏蔽式結構設計,能有效避開洪水衝擊並靈活因應多變的水文條件。此外,設備可依地形與需求調整數量與容量,實現不同規模的發電效益。第二期工程已啟動,預計於2025年底完成,將在尾水處增設第二組水輪機,進行二次發電,不僅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也為再生能源應用樹立新典範。

此次參訪中,第一河川分署團隊表示,目前正針對管轄河川-安農溪辦理小水力開發之研商規劃,故對電廠選址、機組設計與營運模式表達高度關注,雙方針對開發流程與維運管理展開深度對談,進行一場別具意義的中央與地方經驗交流。

水利局說明,食水嵙溪排水小水力發電廠周邊也結合石岡壩水資源回收中心、大甲溪水資源館,形成「環境教育金三角」,成為推動環境教育與水文化推廣的重要基地,並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7項指標,充分展現台中市對綠能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長期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