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
記者游宏琦/高雄採訪報導
2025年8月28日至29日,哈薩克在首都阿斯塔納舉辦「憲政日三十週年國際研討會」。會議雲集哈薩克政學界菁英,但唯一一位來自中亞與歐洲以外的外賓,正是國立高雄大學法學院教授兼《當代法律》雜誌社長廖義銘,讓台灣的司法觀點成為現場矚目焦點。

學術外交的前進步伐
廖義銘教授受邀在國立歐亞大學發表專題演講,以「台灣與哈薩克憲政發展比較」為題,深入剖析兩國在司法改革與法治進程的異同,並提醒各界必須警惕「法律形式主義」的潛在風險。他直言,若法治僅流於表面,反而可能被政治利用甚至綁架。此觀點引起現場專家熱烈討論。

他強調,自己雖然是一名學者,卻同時自許為「外交事務的義工」──在台灣外交受限的情況下,能以學術交流突破侷限、提升國際能見度,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使命。
文化交流中的謙卑省思
論壇期間,廖教授不僅分享台灣的法治經驗,也深刻體悟文化差異帶來的啟發。他表示:
「遠行讓人更懂得謙卑,也讓我們學會珍惜所擁有的一切。當你真正懂得珍惜時,就會更敏銳於那些可能摧毀或剝奪一切的因素。」

學者+媒體人的雙重力量
廖義銘教授長年推動司法改革與法律教育,並以《當代法律》雜誌社長的角色致力普及專業知識。此次出席,不僅代表學術,更象徵媒體人的另一重身份──將台灣法治經驗傳遞至中亞,讓「學術即外交」成為具體實踐。
這趟哈薩克之行,不僅為台灣法學界爭取國際能見度,更展現了知識、媒體與外交結合的力量,為未來中亞合作交流奠定全新基礎。